新聞稿:AI時代人性何在?講座於輔仁大學圓滿舉行

 DSC8666 0

 

【文學院供稿】輔仁大學文學院主辦、財團法人宣化文教基金會協辦的中西文化交流座於12月6日盛大舉行。本次活動分為上、下午場次,上午場次為「AI時代人性何在?」為演講主題、下午場次以「東西方心靈的交會」為核心進行交流座談。

上下午場次,皆邀請著名佛學教育家,現任法界佛教大學教授、法界佛教總會董事會主席恒實法師擔任演講主講人,講者有法界佛教大學前兼任教授近永法師、法界佛教大學助理教授近傳法師、法界佛教大學擴展教育講師近威法師、國立臺北大學前校長薛富井教授以及帕薩迪那市立學院退休兼任數學教授張鈺釧教授。

上午場次為「AI時代人性何在?」為演講主題,由文學院王欣慧院長擔任演講主持人,介紹今天的演講貴賓。

開場由輔仁大學使命副校長汪文麟神父進行開幕致詞,隨後由恒實法師用吉他自彈自唱「Satisfied Mind」作為演講開始序幕,充滿哲理與啟發的演講在輔仁大學于斌樓谷欣廳隆重登場,吸引了眾多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

恒實法師擁有深厚的佛學智慧和國際視野,探討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對人性、倫理與精神層面的影響。 

 DSC8632 0

恒實法師指出即便AI在許多層面超越了人類的能力,真正的重點仍是人類核心價值的堅守與自我反思。

講者近傳法師更進一步表示,人的感知能力是AI仍無法取代。

講者薛富井教授認為,關於AI是否能取代人類的議題,他認為人在意志及精神方面扮演的角色無法替代。AI在企業界的角色,提供相關資料給決策者作預測和決策,講者認為AI的進步,在醫療、交通甚至國防等領域,造成巨大的變化。

 DSC8633 0

 DSC8631 0

 

123.png

張鈺釧教授分享AI和教學的經驗,強調AI雖然具備便利性,但AI難以辨別問題所回應的答案是否完全正確,還是需要求人去辨別,不得盲目依賴AI。現場氣氛熱烈,觀眾認真聆聽,展現對主題的深刻關注。

文學院王欣慧院長在最後總結時所說:「人性一直都在!」,無論AI如何發展,人性的議題都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藍易振校長於閉幕式進行致詞,藍易振校長首先感謝貴賓到輔仁大學進行演講。藍易振校長亦分享,在AI科技不斷進步之下,除了教導學生如何運用軟體外,輔仁大學在規劃全人教育課程,也將AI的倫理問題、永續發展和全球性發展議題都涵蓋入課程,希望能培育輔仁大學的學生具備了解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及了解AI倫理。

本次演講為輔仁大學校園增添了一份智慧的饗宴,也引發了在場觀眾對未來AI時代的深思。透過主講人和講者們的分享,大家對「人性」在快速變遷的科技時代中的重要性有了全新認識。

 

1234.png

12月6日下午於輔仁大學于斌樓第一會議室,以「中西方心靈交會」為主題進行交流座談,活動由來自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貴賓齊聚一堂,共同探索東西方文化在心靈領域的交融與對話。

開場恒實法師以吉他帶來「I have enough」精彩的教唱,為現場注入一股溫暖的音樂氣息。恒實法師的演奏融合了融合東方和西方宗教經典用語到歌曲中,不僅為活動揭開序幕,也以動人的歌聲與深情的互動,喚起了現場觀眾對東西方文化和諧共存的思考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