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恆實法師「AI時代,人性何在?」講座共筆
輔仁大學理工學院物理暨醫學資訊學程一年級同學合撰
一、心得舉隅
- 恆實法師自彈自唱Satisfied Mind,聽著聽著,我感覺到身處在一片金色麥田之中,陽光灑落,餘音繚繞~
- 說到底,科技始終為沒有感情的工具,還是多花點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比較實在。
- 一開始聽到法師要演講,心想是要辦法會還是講座?沒有想到這麼深入,還有吉他,還是位外國法師,下次要選在其他演講廳,這個演講廳位置太少了!
- 這次講座最令我震驚的莫過法師的美聲,合理的轉音配合彈唱,為整個講座增添了風味。與我印象的法師不同,恆實法師談吐幽默,且在語言的方面也是位佼佼者,我很佩服。這次講座唯一缺點是位置過於擁擠且不足,導致很多有興趣的朋友無法到場入座,這是很可惜的。
- 每個人不要忘了自己的根,用心體會世界,珍惜眼前,我們都被便利的科技迷惑了雙眼,空虛的心,遺忘的電話號碼,到底多久沒說話了呢?是我們在用科技,還是科技在控制我們,別被完美世界迷惑。我們應該利用科技學習更多,變得更好,充實自己,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標,向下扎根~
- 聽到唱歌時有一種心情很平靜的感覺,感覺就像是有隻大手把你環抱著,而且第一次聽到法師討論關於AI跟人性的議題真的很新奇,也會啟發反思在這個AI化的社會下的種種倫理道德的問題,聽到法師說People through the people become people(人透過其他人而成為人)點出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的重要性,也提醒著我不要在這資訊化AI化的時代下失去了人與人連結的能力,是一場深具啟發的演講很有收穫!
- 師父們透過了故事,帶我們思考了科技快速發展下,人性與倫理的價值如何定位。提出了許多關於AI應用與人類情感間平衡的觀點,讓我開始反思科技進步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人際互動。這場講座雖然涉及的範疇廣泛,但也讓我對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想像和啟發。開頭的歌曲表演讓我好驚艷印象好深刻!唱得好好!
- 看到講者是法師讓我覺得很特別,對法師就有一種很嚴肅莊嚴的氣氛,所以以為這次講座會很無聊。但其實跟我想像的很不一樣,法師會講AI並結合他們所懂的人性,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思考,也就懂了為何這場講座是由法師們來演講的,真的是一個很酷的講座,難怪這場演講擠的大家沒有位置可以坐,人滿為患,雖然一開始站在那邊腳有點酸,但聽完這場演講覺得有這樣的收穫也值了,以後會早一點到搶位置的!
- 雖然人工智慧已經在某些領域取代了人類的工作,甚至能讓生活更方便,但它永遠無法代替我們的「人性」。我們的情感、創造力、道德判斷、社會聯繫和自由意志,讓我們在這個數位化的世界中仍然保持著無可替代的價值。
- 本次的演講主題跟我們的科系真的息息相關,在這場演講讓我獲益良多。其實我也開始有些懷疑,想說為什麼是法師來講有關於AI時代我們對人性的疑問,但後來我發現他們才是最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希望之後也能有多一點類似這樣的演講!!
- 在現今AI逐漸發展的年代中,它其實可以幫助了現代社會的一些發展,也許是人類比起美好的事物,比較擅⻑觀察到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會認為AI造成了很多問題,但是這也只是可能存在的風險而已。像是歷史上火的發現,人類學會用火後,造成了災難,但也方便了生活上的使用。人類歷史的主旋律向來是透過科技創新,持續地變化與進步,未來人類的變化會因為科技引發的變化,人性並不會因此消失。師:人類發展的主旋律很多元,不只科技創新哦~
- 聆聽恆實法師的課程後,我對「AI時代,人性何在?」這個議題有了更深的體悟。法師以佛法的智慧出發,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性的光輝與價值永遠不可忽視。法師指出,AI的發展雖然為人類帶來了便捷與效率,但也潛藏著讓人疏離、冷漠的風險。他以佛教的「慈悲」與「智慧」為核心,強調我們應該關注科技如何影響人心,並且以正念與覺察來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正如佛法所說,外在的工具無法決定生命的價值,真正重要的是內在的心靈狀態。此外,法師還提到,在使用AI時,我們需要時刻保持對道德與倫理的反思。他提醒我們,科技是工具,而非目的,不能讓它控制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我們應該以善念引導科技,確保其為全人類服務,而非加劇分裂與痛苦。
- 恆實法師以溫和且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參與者探討心靈修養與生活智慧的主題。內容涵蓋佛法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面對壓力的方法,以及如何通過反思與禪修培養內在平靜。法師結合實例與親身經歷,使參與者能夠對佛法智慧有更具體的體會。現場氣氛融洽,參與者積極互動,問答環節中更是展現出對修行與日常實踐的濃厚興趣。
-
透過這次講座,我深刻感受到佛法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的實用性。恆實法師的分享不僅令人平靜,也啟發了我思考如何以更包容與專注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法師特別提到的「內觀自己,放下執著」的觀念,對於緩解壓力和提升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啟發。我期待能將這些理念融入日常,讓心靈更加自在且充實。
按:薛富井教授後續補充,AI至多只能局部的擬人化,運用各種經由人為意識輸入的大量資料,去模擬決策,判斷或預測,換句話說,第六意識主責的分別或判斷,這是人類科技目前正在努力讓AI達成的功能,即使如此,也僅能局限性,非全面性的部分完成第六意識可能負責的生活層次。至於探索或解決更深一層的生命層次,特別是第七意識主導的人我和我執,以及儲存歷劫薰習種子(即習氣)的第八意識,AI無法有任何的作用,讓我們的身心轉染成淨。
-
今天講座印象超級深刻的是中西特色文化坐在一起的時候,有一種跨次元的感覺,當穿著僧服的外國法師彈著吉他唱英文歌,有被震撼到。而後了解到一個新的專有名詞「AI第六識」應該意思是發展和應用必須融入倫理思考。從數據隱私與安全的保護,到避免因演算法而有歧視與偏見,需要關注技術對公平、公正的促進作用。同時,應明確應用的道德邊界,防止潛在濫用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我們應不斷反思技術進步與倫理考量之間的平衡,確保技術造福社會而非傷害社會。
-
我有幸參加了主題為「AI時代,人性何在?」的講座,這場由輔仁大學文學院舉辦的活動,不僅是一場深刻的思想盛宴,也激發了我對人工智慧與人性關係的深層思考。講座主講人恆實法師的背景令人敬佩,他是法界佛教大學教授,畢業自柏克萊加州大學,演講中展現了深厚的學術與宗教修養。他以一種平和而啟發性的方式,從佛教哲學與當代科技相結合的視⻆,探討了數位智能的發展如何挑戰我們對人性的定義。他提醒我們,隨著AI越來越多地影響生活與決策,人類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與內在精神世界。整場講座中,他提出了幾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例如:我們是否將過多的信任交付於無法完全理解的技術?人類在高速發展的科技面前,如何保持心靈的安定與自由?這些問題深深觸動了我,讓我意識到,AI並非單純的工具,而是一個需要倫理指導與反思的存在。
-
此次講座匯聚了學術界與宗教界的多位專家,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下,人類如何在數位時代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與本質。法師以其深厚的佛學與學術背景,從哲學與倫理的角度出發,強調「智慧」與「智能」的根本差異。他指出,人工智慧的演進雖能模仿人類行為,但缺乏真正的道德判斷與情感深度。因此,他呼籲我們在推進科技的同時,應該反思如何保持「人性」的核心價值,避免技術工具化我們的生活。此外,幾位講者也分享了獨到的見解。薛富井教授談到佛教中的「因果觀」,提醒我們在設計人工智慧系統時,應考量長期影響,避免對人類社會產生負面後果。而張鈺釧教授則結合跨文化視角,討論了亞洲與西方社會在面對AI衝擊時的不同挑戰與策略。
-
整場講座讓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固然帶來便利,但人類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更需要時刻思考這些技術對社會、倫理以及個人價值的影響。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法師們中文都很流利,還在講座開始前自彈自唱,讓我感到很驚訝,也很新奇,這次講座讓我聽到很多新的事物和觀點,校內有許多老師也前來聽講,是個寶貴的經驗。
-
首先是社群媒體的焦慮,當說到自己的貼文沒有人點讚分享,人們就會開始焦慮,我覺得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因為太依賴社群媒體,所以不知不覺中就會以社交媒體來當作自己,如果沒有人給自己點讚,那就是討厭你,如果有人給自己點讚,那麼就是喜歡你,但實際上點讚和分享從來就不是討厭和喜歡的依據,我只是在無效焦慮罷了。
-
至於AI的人性,我倒是對於最後十分張老師說的話印象很深刻,她說我們都會用ChatGPT來做作業,但有些人往往捨棄它中間的過程,只想要最終的答案,這就不是一個好的AI使用者,我們應該善用它,不只得到結果還需要了解中間的過程,這才是一個好的AI使用者這讓我深刻體會到AI的道德判斷其實依賴於人類所輸入的價值觀與框架,我們對AI的使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倫理挑戰。這場講座讓我對AI的現狀與未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AI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但我們必須謹慎地設計與運用,讓它成為強化人性的工具,而不是削弱人類情感與價值的威脅,未來我們需要用更加開放與批判的態度看待AI的進程,同時守護我們作為人類所擁有的多樣性、包容性與情感深度。
-
這次的演講內容非常豐富,也有很多學校老師來到現場,可以說這場講座是我目前聽過最多老師來的一場,然後有一點我覺得很獨特的是這次的演講感覺讓人心靜,進到裡面就讓人不自覺的靜下來了,這是之前聽那麼多次演講都沒有過的感覺,除了這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AI的人性和社群媒體的焦慮了。
二、共筆觀摩
- 近威法師提問:「AI能否解決孤獨感?還是反而放大了孤獨?」我的看法是,AI確實能為生活增添樂趣,並在需要時給予幫助。但 缺乏人性的機器,即便再深入我們的生活,也無法真正沖淡孤獨的感受。正如法師所言:「心靈上的互動,是無法被AI取代的。」相信在這個AI逐漸走入我們生活的時代中,開始有不少人在探討關於科技倫理與道德的問題,我卻很少聽到「人性」參與到話題中,但其實這個詞的含金量不亞於其他兩者,我也是在這場講座後才深深體會到。或許是因為「人性」這個詞聽起來過於抽象,不像科技倫理與道德有明確的框架與規範,不過正是這份難以定義的特質,使它成為探討科技發展時不可忽視的核心。AI的進步帶來了便捷與創新,但我們也必須反思:它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我們對人性溫暖的重視?聽完法師們的分享,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價值不僅在於功能的實現,更在於它能否促進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如果我們讓AI取代了關係中的情感互動,是否會讓孤獨感變得更加深刻?因此在面對科技的快速發展時,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規範與限制,更是對「人性」的重新思考與重視。這場講座給我的啟發是,AI再先進,也無法替代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真誠的問候。科技終究是工具,而人性才是生活的根本,我想,這或許就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共同守護的價值吧!
一開始看到那個場面我嚇一跳沒想到那麼多人,還有好多法師,那些法師甚至來自不同國家,很厲害欸,而且那些法師講話很有趣,一開始有一個法師唱了一首「滿足的心」。唱歌很好聽(重點誤) - 這個講座性威法師講人性在AI發展中會不會有孤獨的問題心態的問題,我們的情緒受到AI影響,AI綁架我們的親密感。近傳法師講到鴨子綜合症,意思大概就是「必須很努力,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並舉了身邊一個令人遺憾的小故事。薛教授說在人的意識形態上面,AI是無法取代人類的。以唯識而言,在第六識,AI可以做決策或預測性的東西是很有用,但在第七第八意識的生命層次,AI都無法被利用。
總結:我們強調了AI的便利性,但是正面影響背後也伴隨著挑戰與倫理問題。隨著AI逐漸取代許多傳統工作,人類的價值是否會因此被削弱?在決策過程中,應如何確保AI系統不會以偏概全或加劇社會不平等(弱勢族群)。進一步指出,人性不僅僅表現在邏輯思維與效率追求中,更在於情感、創造力與道德價值的維護。因此,在面對技術不斷進步的未來,人類應學會與AI共存,將其視為工具,而非威脅。此外,我們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倫理規範,確保AI的發展方向符合人類整體利益,而非少數權力的擴張。 - 這次是十分特別的中西文化交流講座,以佛學倫理探討AI世代下人性存在的可能性,近威法師提醒我們AI雖有供給親密感的能力,但就如同使用社交媒體一樣,我們不應過度依賴AI至成癮。
接著薛教授描述到目前AI應用於各大領域,國防、安全、投資皆能看見它的身影,但教授強調正因為這些通通屬於至關重大的事務,不能盲目聽信於AI給予的言論,而是追問其答案背後的邏輯,判斷是否存在矛盾之處,而後述說各國看重AI能力因此正全力推廣與發展,臺灣教育部也推出相關計畫已培養相關人才,但是AI使用的背後有另一問題,伺服器、數據運算皆需消耗大量電力,後幾年大量AI的使用將令人類不得不去聚焦於電能問題。
張教授(主修統計,在校教Python)則是提到這世代下學生不得不追求成績,在這大環境下眾多人使用ChatGPT進行撰寫作業,張教授並不反對同學使用AI,而是得到AI產生的答案直接進行抄寫,教授認為這就是屬於抄襲,畢竟AI是人類所訓練的,它無法憑自身認知是非,可能給出錯誤答案,我們需要思考、對其進行糾正,最終才能得到完整無誤的回答,將AI當作工具才是張教授樂於見到的。
最後王欣慧院長和藍易振校長依序給出了他們的總結:王教授認為AI時代下人性是存在的,只要我們不時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望向自己,就能看見人性就在身旁;藍校長則帶到輔仁的全人教育課程,其目的正是讓同學學習到AI倫理與永續發展的基本精神,以令同學們在具備倫理的背景下開創更多可能性。
-
恆實法師分享一個故事:「在上課期間,老師給了一項作業:『請尋找一位老年人,與他聊天並記錄下來。』大部分同學都沒能完成,因為在他們的國家,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位女學生Suyama思考了很久,最終選擇以自己的母親作為對話對象。或許對他人而言,這並不稀奇,但對她來說意義非凡,因為她與母親已經十年未曾說話了!短短一條街的距離,卻隔著長達十年的鴻溝。那一晚,母女倆人聊了整整一夜,她也立刻決定搬回家住。十年來如寒冰般的心,在這個夜晚漸漸融化,重新感受到溫暖。」什麼是人性?恆實法師所舉的故事便是最佳範例。AI可以取代計算,取代勞動,但始終無法取代屬於人性的那份溫暖。(近永法師補充:有位老師借柏克萊聖寺,每週四晚上指導幾十位心理治療師靜坐。有一次,這位老師有事不能來,他請實法師代二個星期的課。實法師在第一週要學生們下課後,找一位老年人訪談,請他們分享他們人生的經驗。)